尽管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产业趋之若鹜,但市场人士却有充分的理由为整个产业的未来担忧。
伦敦花旗银行分析师梁嘉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目前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狂热,和1999年的第一次全球互联网泡沫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投资者越来越忽视中国互联网产业存在的风险,可能使整个产业出现泡沫化趋势。
罗仕证券的警示则更加切中要害。5月3日罗仕证券针对中国风头正劲的微博和社交网站发布研究报告,称尽管这两大领域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最热门的板块和最新的发展趋势,但相关的中国公司却缺少可以支撑营收的盈利模式,很难将独立访问量、页面访问量、月度活跃用户等不停增长的数据,变成持续可靠的现金流。
虽然市场已经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未来表示出担忧,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现在就下“中国互联网产业泡沫化”的结论为时尚早,因为和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相比,整个互联网产业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IT业资深分析师王一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任何时候投机性活动都会存在,但目前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追捧并不等于产业泡沫化。王一江解释,第一轮互联网泡沫中,不少公司纯粹是概念炒作,在缺少盈利模式支撑的情况下,依靠“烧钱”维持公司运营,并坚持到将公司卖给“下家”;但目前多数互联网公司已和实体经济相结合,例如电子商务网站,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能通过线上线下配合,获得可观的现金流。
“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更加多元化。”英国拉夫堡大学新闻学院网络经济课题组研究院王冉这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她以视频网站为例介绍,除了通过传统的广告获得收入外,不少视频网站还通过合作,直播各类演出收取费用;而今年春节期间,部分视频网站还推出了“付费看大片”的服务,同样盈利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