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威胁论”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过去十年来,资本市场对高增长故事的追捧,始终在催生这个行业的泡沫,并不断有中小泡沫诞生或破灭。因此,当大批成立不久的初创企业获得数额惊人的投资,中国互联网步入新的浮躁期时。不难判定,新一轮泡沫已在形成中。
如果仅将目前的市场狂热定义为普通的温和泡沫,很容易丧失对危险的警觉。自2010年夏天起,中国互联网泡沫迅速膨胀:大批亏损或微利的互联网公司上市并获得惊人估值,但市场定价都无据可依,投资者的信心普遍来源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何其相似。而风险投资机构之所以敢在初创企业身上押下重注,是因为他们对未来可能在资本市绸得的估值溢价充分乐观。
正如巴菲特在2001年网络泡沫大规模破灭之前所言:“说服人们投资寻常的产品会很难。实际上,要推广一个复杂的产品非常容易,即便该产品的投资会带来损失,因为没有定量规则的限制,人们还会继续投资。”在去年公开投向中国互联网的接近15亿美元资金中,绝大多数投向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概念。
要准确评估这些泡沫的危害程度并非易事。尽管人们乐于将疯狂融资的电子商务市场形容为泡沫的重要部分,比如不久前京东商城暗示将完成惊人的五亿美元融资,但与网络泡沫时期相比,现在的电子商务环境显然已成熟很多。而移动互联网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该领域的估值风险并不像电子商务那么高,去年底上市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杭州斯凯甚至遭遇破发。
投资者绝不是相信股市只涨不跌的傻瓜,但他们相信自己能够从互联网创新概念中挑选出最终的赢家。但事实上,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汽车很可能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的发明,美国一度拥有2000家汽车公司,但最终只有3家汽车企业活了下来,而其股价也都曾低于账面价值。尽管汽车改变了世界,对投资者来说却非幸事。
大多数人更寄望于短期市场操作,即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前,成功退出击鼓传花的游戏。但这种想法过于一厢情愿:泡沫破灭的时间并不在他们掌握之中。
归根溯源,本轮互联网泡沫的产生除了世界经济基本面出现好转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流动性泛滥。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至今,全球各国为了拯救实体经济,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导致大量低成本资金进入市场,其中高风险高回报的互联网资产成为优先选择之一。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更是吸引了大量资金的关注。
但导致互联网泡沫快速膨胀的低利率环境不可能长期存在。最简单的逻辑是:美国的零利率政策已持续两年多,随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长期压制利率的行为已广遭诟病,在很短时间内急剧收缩货币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中国央行抱有同样的心态,对货币的回收过于依赖窗口操作,仍在拖延升息的时间,这无疑将导致低利率催生的资产泡沫继续快速膨胀,并加剧金融市场发生急剧动荡的风险。
危险到来的时间可能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短,而且更有破坏性。问题是,泡沫破灭时,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