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擘雅虎在新年伊始宣布了六周来的第二轮裁员决定,但其主要竞争对手Google却在同日透露历年来最大的招聘计划,在人才储备上与Facebook等公司展开激烈竞争。
报道称,2011年谷歌计划扩员至少6000人,由此该公司员工总数将超过3万人,使得2011年成为该公司创办以来招聘人数最多的一年。谷歌还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附近租了三座新的办公大楼,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英尺,试图用舒适的工作环境吸引新员工,防止老员工跳槽。同时,为了留住人才和防止被竞争对手挖角,谷歌在去年宣布给所有员工加薪10%。 在谷歌和Facebook等竞争对手的多面夹击下,江河日下的雅虎采取了压缩开支的措施以挽回一些公司业绩。雅虎宣布,将把全球员工再裁减1%,雅虎方面并未透露有关此次裁员计划的具体细节,但据估计此次裁员人数可能在135人左右。这是去年12月份以来雅虎的第二轮全球裁员行动。这家流年不利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多次裁员,以削减成本。2008年12月,雅虎裁员1400人;2009年第二季度,又裁员700人,约占全球雇员总数的5%。去年12月,雅虎在圣诞节前裁员600人,约占全球雇员总数的4%。雅虎发言人Dana Lengkeek在一份邮件中针对此次裁员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称裁员是雅虎为了长远战略发展而进行的必要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营收以及利润增长。Langkeek同时表示,雅虎将为“关键业务”继续招募新雇员。
其实,从两者的经营情况来看,Google远较雅虎处于有利位置,因此可以招兵买马,扩展业务。但分析指出,该公司其实也与雅虎一样,正面对巨大挑战,尤其是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新挑战。
寻求发展,移动互联网成强力引擎谷歌和雅虎的现状,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巨头雅虎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市场研究公司Susquehanna Financial预计,雅虎将在今年重新夺回部分市场份额。可是,到底什么才是雅虎打赢翻身战的正确战略呢?
2010年,雅虎积极加大移动互联网投入和拓展。雅虎先是宣布推出针对iPhone和iPod Touch的两款新应用工具,紧接着宣布与三星结为战略性全球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三星手机提供雅虎的多种服务。与诺基亚就加强移动上网服务达成合作协议后,雅虎宣布已经收购了印尼手机社交网站Koprol。
通过逐渐丰富的服务布局,传统互联网巨头雅虎正在沿着自己勾勒的蓝图转型为移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供应商。
作为雅虎的竞争对手,谷歌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挑战。General Sentiment公司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谷歌的媒体价值在上季度出现下滑,而雅虎和微软这两巨头的品牌价格则在不断的上升。互联网研究机构Hitwise公布的数据显示,Facebook已在2010年超过谷歌,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搜索引擎生态系统被社交挑战,流量被超过,谷歌已经从十年前的挑战者,变成了被挑战者。
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表示,“互联网第一轮已经做到了很极致了,下一轮大浪潮应该是从移动互联网开始,将会有一波全新的,为移动环境下而产生的产品。”。他认为,随着上网手机价格和无线资费的下降,未来某天,移动互联网在用户数、使用量和流量各个方面都超过PC和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互联网巨头寻求发展的强力引擎。
各显神通,布局移动互联网谁更胜一筹?
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03亿,传统互联网时代正在向移动互联网迈进。艾瑞预计,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将进入爆发式增长的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市场蕴含着巨大的金矿。
无论对于已经领先的苹果、谷歌,还是正在追赶的诺基亚、雅虎以及其他更多的企业来说,移动互联网无疑是一场人人都想参与的盛宴。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首席技术官Bret Taylor表示,Facebook 2011年的工作重点是建设移动社交平台;“四大”游戏开发商——Zynga、迪士尼的Playdom、EA的Playfish和Crowdstar的高管表示,他们今年非常关注移动平台的建立;移动问答网站ChaCha获高通300万美元投资;盛大也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拿出2000万元拉拢移动应用开发者布局移动互联网。
从目前来看,以谷歌、Skepe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和以诺基亚、苹果为代表的终端企业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争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主导权。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苹果,而苹果成功之谜就在于它的标新立异,也就是优秀的应用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为王”,谁能够更高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推出消费者喜欢、便捷的应用,谁就能在整个移动通信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对于目前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挑战,易观资本副总裁Ivan Lee认为,目前市场最大的挑战在于产品服务提供商与运营商的合作障碍。运营商与应用服务商之间的博弈加剧,围绕移动互联网话语权的争夺将愈演愈烈。
互联网对通信行业的催化仍在持续发酵,在这场移动互联网话语权的激烈争夺战中,谁将是胜利者?移动互联网又会出现何种发展?我们且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