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业者不再讲“互联网故事”

阅读 256  ·  发布日期 2018-03-19 17:54:36  ·  :解放日报 作者:龚丹韵
  几天前,2018年哈佛商学院创新大赛亚太区的决赛刚刚落幕。每年一次的创新大赛,也是投资人对创业项目的路演评估,究竟哪些创业项目可以杀入决赛,最终获得投资人的青睐,预示着背后的市场动向。

  前几年创业者路演时,频繁讲述“互联网故事”,以此吸引投资。然而本届比赛似乎回到了前互联网时代:所有决赛项目,都来自医疗、金融、教育等传统领域,几乎没人再提“互联网”这个词。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市场上的投资风向已经更加理性?而创业者,也更加注重创新的独特性和含金量了?

  创业人口正在变化,成熟创业者受青睐

  3月6日18点,陆家嘴的哈佛中心灯火通明,由哈佛商学院中国校友会和真格基金共同举办的2018年度创新大赛亚太区决赛正在这里上演。

  圆形的阶梯教室里,40多位投资者齐聚一堂,共同评估杀入决赛的6个创业项目。这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创业者集中寻找风投的良机。

  大赛前期选送了近70个创业项目,初赛时,许多项目已经获得前来聆听的风投青睐,而决赛亮相的6个项目,可谓百里挑一。换句话说,决赛的项目特征、内容倾向、风投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可从侧面反映中国市场的产业发展和投资风向。

  比赛现场,每个项目有8分钟陈述、8分钟回答投资人的提问。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现场没有人超时。即便来不及讲完自己的故事,6个创业者也选择遵守时间。

  显然,这是一群成熟的创业者,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比起洋洋洒洒的自我表达,投资人的提问环节其实更有启发和价值。

  这种成熟还表现在年龄和资历上:今年没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些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有些曾经在企业任职多年。不少创业团队的名单一排排亮出来十分耀眼,其中不乏海外大学教授、企业中高管、高端技术人才。

  而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哈佛校友、风投人高毅的感受:我们的创业人口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犹记得几年前,同样在哈佛中心,一场50多名投资人对6个创业项目的路演在此举行,当时有一半是大学生创业团队,他们不仅年轻,且明显经验不足,不仅陈述时严重超时,内容的取舍上也详略不当,投资人想了解的信息一句未提,无效表述却占据了大半时间。当时在后半场,投资人直接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有多少?怎样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当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持续涌动,创业者越来越多,他们在成功与失败间起起伏伏,有人还是初创,有人已经第三、第四次创业。大量资本涌入中国市场,吹起大大小小的泡沫,有的吹灭了,有的还在扩大。

  如今,风投渐趋冷静,也更加聪明,不再轻易被一个故事或概念打动。创业者再想拿到风投,可没几年前那么容易。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变化:

  一批人到中年、从原企业辞职的创业者群体开始出现,他们更加受到投资人青睐。毕竟相比大学生,他们具备更好的创业素养和资源,没有过多的异想天开,更加脚踏实地,这批创业者推动社会创新的可能性同样不可估量。

  比赛主办方对创业人口的变化也有鲜明感受。高毅说:“原本哈佛的中国校友创业的人并不多,我是2008年毕业的,我们班上当时只有一位创业者。但今年我们发现,年轻几届校友中,创业者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