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建造大型对撞机要让科学专业主义决定

阅读 286  ·  发布日期 2016-09-06 08:54:19  ·  伊索科技

科研有时就得超脱眼前的实用主义考量。大型对撞机讨论也是如此:经济账要算,但不能只算经济账。

 

最近,科学界关于中国该不该建造大型对撞机的争议进入公众视野。丘成桐、杨振宁等大师级科学家相继发声,普通公众也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到讨论中来。

 

94日,“知识分子”公号刊发杨振宁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从预算无底洞、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等七个方面提出反对意见。5日,王贻芳发表针锋相对的反驳文章《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王贻芳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超级对撞机项目正是该所提出的。

 

与明星离婚、师徒反目这些话题相比,讨论对撞机的门槛要高得多。大部分人要从“什么是对撞机”开始接受科普,但门槛高不等于公众没有讨论的权利,也不代表普通人发言只是噪音。只不过需要绕开一些常见的辩论误区,才能进行有效讨论。

 

大型对撞机耗资巨大,据王贻芳估算,在“两步走”整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出资总额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这样大的一笔投资,作为纳税人的公众起码有知情权。这就要求科学家在进行专业辩论和争取顶层支持的同时,兼顾对公众的科普工作。从这个角度讲,目前正进行的大讨论是有价值的。

 

限于专业,公众主要是倾听者,但听也是一门学问。如何通过倾听立场不同的专业声音,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进而做出明智判断,是对现代公民的考验。

 

科学讨论最大的误区和忌讳是思维单一化、绝对化。两种对立的意见可能都有道理,但把任何一种无限上升都不妥。如支持者说,建造大型对撞机是一个大国对人类文明应做的贡献,不能斤斤计较。这话不假,但为人类文明做贡献非此一途。这块领地是不是适合我们“开垦”,值得讨论。

 

杨振宁说,高能物理学的推进,对人类生活不会产生短中期内的实在好处,“三十年、五十年内不会有”。那对人类文明的这个贡献留给谁合适呢?即使中国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