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与服务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互联网+制造的探索已初露端倪,不少企业在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这些变革在孕育无限可能的同时,也面临着企业组织重构、上下游协同以及基础技术壁垒等挑战。
6月6日下午两点半,正是工作时间,海尔模具的互联工厂中却显得有些安静。
这里看不到制造企业所有的繁忙生产场景,实际上整个厂房被隔成了不同功能的小间。有的房间里,员工面对电脑正在与用户交互,一些地方部分机器在全自动地运转以生产一些零部件,另一房间则在打样一些奇形怪状的产品。
厂房里并没太多人,但产品陈列室中却玲琅满目:有印有个性化头像或照片的空调、3D打印的mini洗衣机,微型机器人,每个产品下面都写着海尔创客的名字。
海尔员工马文俊在一次线上征集用户意见时发现,孕妇普遍抱怨坐着看电视不方便,将这一需求发布到网上后,来自硅谷的创业者提出了ISeemini便携式移动影视球的创意,马文俊开始了在海尔创客加速平台上的创业历程。
自去年7月注册成立以来,Iseemini经过几次迭代,团队是硅谷的,镜头解决方案来自德州仪器,生产商来自武汉光谷。目前在微投市场份额第一,并成功引进B轮,估值达到2亿。
这是海尔创客群的一个缩影:海尔创业加速平台已经诞生1160多个项目,平台已有超过100个小微企业年营收过亿元,24个小微引入风投,12个小微企业估值过亿。
转型“互联网+制造”的海尔,与众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个性需求,与传统的工业思维发生了碰撞。
随着信息技术向制造环节的扩散,使得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接触消费者的需求,并做出快速的回应至关重要,这呼唤传统、庞大的企业组织裂变为更有活力的小微组织。
制造与服务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互联网+制造的探索已初露端倪,不少企业在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