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跨境电商,无非就是在A国通过“途径”买到B国的货物,而此“途径”能让消费者花费较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好的商品。在跨进电商中分为两大正营,一是服务国内消费者的海外购电商,二是服务国外消费者的出口型电商。
不新鲜的海外购电商
跨境电商概念在2015年初开始集中释放,其基本表现和早前的移动支付选择打车、O2O选择外卖大战、生鲜电商选择车厘子这样的突破口相似,跨境电商的入场式依旧选择消费者的痛点和痒点进行突进——母婴用品垂直电商。
跨境电商的突然红火有其直接的背景。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的“海淘族”数量由2013年1800万增加到2000万,消费额从2160亿元增加到10000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淘市场,而且其增长速度十分可观。而“海淘”的第一诉求就是母婴用品,如果说的更垂直点,则是洋奶粉。
这一特质直接支撑起海外购电商的放量。2014年,一批跨境电商平台纷纷成立,包括大背景的天猫国际、京东海外购、亚马逊海外购,以及洋码头、蜜芽宝贝、蜜淘等获得巨额融资的创业型跨境电商平台;2015年1月,同样是互联网巨头的网易上线“考拉海购”,具有物流优势的顺丰几乎同时推出海淘业务。
近日,考拉海购启动了“纸尿裤狂欢节”活动,全场商品低于市场价五成,进口花王纸尿裤价格低至单片0.7元。而以纸尿裤进场的也绝对考拉海购一家。据媒体报道,仅该款纸尿裤,4包S码82片装国内市场价752元,而在活动期间,洋码头396元,蜜芽宝贝392元,网易考拉海购380元,价格优势极其明显。
之所以没有选择洋奶粉做突破口,个中关键主要在于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迷信已经不再强烈,而其他品类中,风头最劲的日本马桶盖也有点过气,海外购电商们只能自己制造新的引爆点。
这同时也暴露出了海外购模式的弱点。即如同移动支付、O2O和生鲜电商等习惯性制造爆款的领域一样,海外购同样缺乏可供扩展的“应用场景”,换言之,即海外购尽管表面上面向全国消费者提供海外性价比很高的商品,但事实上可选择的范围却很狭窄。有信誉背景海外购的火爆,主要是占据了过去以散户为主、不太靠谱的海外代购的原有市场和消费族群。
下一个“爆款”在哪?
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增速超30%。随着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的逐步建立,政策利好给跨境电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