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金融还处于摸索期和概念酝酿期,牌照还没有放开,政策还没有明显松动,这变相地给了传统金融机构充分准备的机会。但是,这种政策保护期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中国金融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要想让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尽快疏通经济血管,让金融渠道顺畅,让其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目前,金融行业诸多体制性弊端导致金融资源很难实现有效配置,亟待体制改革。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要下决心打破垄断,放开金融牌照,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弃用垄断、特许经营、息差保护和“圈养”等政策来保护、维系传统的金融服务业。现行的体制严重阻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银行信贷资源错配除了金融垄断的因素之外,利率管制下的存贷利差也是决定商业银行行为的关键因素,只有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才会将部分信贷资金分配给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获取贷款利率上浮的利润。否则,银行很难去冒险支持中小企业。除了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应该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途径和场所,遗憾的是,中国股市没有完全发挥资源配置和协助宏观管理的重任,过度圈钱使得股市经常萎靡不振,很难有效协助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显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需要全面深入的改革,必须要改革裁判员与运动员一身兼的“权力发审”,否则让权力配置资本必然会滋生寻租和腐败,也会扭曲市场的功能。
其次,应该尽快营造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比如减少政策歧视和监管偏见,包容、允许不同的金融创新在合法合规的状态下自由生存,完善金融产品的保险制度,比如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后,就会为小金融机构创造与大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减少大小金融机构之间信用度的过度差异,才会降低金融机构盲目求大的欲望,才会让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更加有特点和有特色。
另外,要营造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引入集体诉讼制度,强化和完善金融消费者的司法维权途径,全方位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