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无论嘴上还是心里,基本上都认可互联网金融这条道了。互联网的工具性,让金融业的大小公司们以为抓起这个工具就行了。银行开了“微信银行”、又做起电商,基金开了淘宝旗舰店,证券都有了手机应用,人保还跟手游公司搞“玩不了我敢赔”。殊不知,这些只是互联网的皮。小公司要做新秩序的搅局者,大公司要面对门口的“野蛮人”,光有皮不够,还需要互联网的骨和大数据的魂。
互联网的骨是其功能强大的IT基础设施。金融业在技术上的保守是出了名的。例如,某银行刚刚把最后一台IMS数据库(IBM50年前的产品)换成新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平台,某银行因为DB2的升级导致业务响应缓慢。在基础设施国产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升级IT的服务能力?云计算大行其道,如何平衡弹性需求和数据安全?这些都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大数据的魂更为重要。面对互联网和大数据企业截留数据的现状,金融业亟须建立数据资产、“提纯”手段、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数据可以自己采,自觉、全面、客观地收集运营数据和网站/手机应用的客户行为数据;可以网络“爬虫”去采,尤其是社交媒体数据;还可以通过同业结盟、跨业交换(包括与“野蛮人”)和从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购买。“提纯”手段要两手抓,一手抓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一手与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键的关键,是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形成每一个消费者的精确刻画,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差异化渠道、个性化服务到风险防控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