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网络媒介组织把关缺失,在利益面前,诸多网站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网络水军”的涌入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是从其本身来看,网民个人作为微观把关人,其媒介素养及公民道德素养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了解,“网络水军”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但绝大多数的“水军”都是兼职。这其中,以大学生和白领居多,也有一些无业人员参加,这类人群自由上网的时间很多,有利于完成“任务”。
四是利益驱动。从“水军十万”的覆灭可以看出,“网络水军”的存在也有他存在的理由。有所供应,就必有所需求。这需求方,很自然就是受益方,也许是造谣者本人,也许是造谣者为某人做嫁衣,他们要么为赚钱,要么为出名使用了急功近利的手段。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水军”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正如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网络水军”若是使用得当,就可发挥正面效应,为民谋福祉,譬如对好人好事的推广与集中宣传等等,如果引导不力、监管缺失,它所造成的危害就可能是巨大的。整治“网络水军”,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有关部门要健全网络运营监管的法律法规,执法监管要逐步到位;网络媒介需要加强自律,严格把关;全体网民更要理性参与,遵守法纪,提高网络素养和辨识力。只有各方积极努力,恪守“七条底线”,让“网络水军”为社会的进步和谐服务,才能共同维护好良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