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金看上互联网 谁来做红娘?

阅读 798  ·  发布日期 2013-07-27 08:31:45  ·  伊索科技
前段时间阿里巴巴与某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余额宝”,这款产品上线1个月募集资金就超过百亿元,引爆了基金线上销售的热情,在今年上半年整个基金规模下降之时,基金业仿佛看到一丝曙光。诚然,互联网正在慢慢颠覆传统的基金营销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渠道,互联网在产品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方面有巨大优势,电子商务部从基金公司的一个被边缘化的冷衙门,也日渐重要起来,线下销售向线上转移,或将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基金销售的趋势.不过,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合作的核心问题在于,潜在客户如何转化成真实客户? 由于基金销售资格的问题,目前较为可行的合作模式是基金销售机构与门户类网站合作,或者基金公司直接开淘宝店。合作的着眼点在于互联网巨大的流量所能带来的潜在客户,合伙模式往往是交易成功后进行利润分成。

  现状是,大部分网民并不是支付宝里的存量客户,而是以获取免费咨询为目的去上网,很难变成具有购买力的投资者,网站流量可以骗人,但客户转化率不会骗人。一些具有独立挑选基金能力的网民,会更倾向于去买股票,而没有择基能力的投资者,则需要基金导购,这就涉及关于基金的评价问题,什么是一只好的基金?

  目前一些基金公司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淘宝开店,但基金产品并不是洗发水,用完后头发变得柔顺,到淘宝上给个好评,就完成了一次愉快的网购过程。无论基金公司品牌多么好,基金经理的履历多么完美,经验多么丰富,投资者购买基金产品是要追求收益。

  如果投资者通过淘宝上购买的基金一开始赚到了钱,投资者给了好评,后来股市下跌基金又亏了钱,好评要不要被改成差评?如果某基金业绩超过了沪深300这一比较基准,顺利完成合同中约定的要求,而绝对收益为负,投资者该给好评还是差评?

  如果投资者赚到了钱,例如赚了20%,但是其他人由于介入的较早赚了40%,赚20%的投资者会不会给好评?总之投资者总有亏损的时候,也有赚钱的时候,淘宝的信用评价体系如何来支撑?如果最后大多都是差评,那基金在淘宝上开店是不是得不偿失?

  在线下,银行客户经理是推广基金的主力,而基金导购在线上理财市场还是盲区。目前一些基金评价机构多服务于机构投资者,所形成的研究报告较为专业复杂;二是基金销售方,但这往往与基金产品利益捆绑,也很难提供真实客观评价。

  此外,目前市场中基金超过一千只,仅货币基金就数十只,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基金一方的议价权并不大,可替代性也很强,况且浏览量较大的门户类网站屈指可数,因此未来给线上渠道的利润分成也必然会水涨船高,基金合作方恐怕很难尝到太多甜头,最终有可能只是赚个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