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90后来说,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兴趣相投就可以加为好友。”1991年出生的李鎏,只随父母去过一次香港,却通过QQ、人人网等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靠一根光纤电缆,就能跟世界各个角落、各种肤色的陌生人结识。”
“或许不是每一个90后都会把‘火星文’、‘剪刀手’贴满空间和朋友圈,但我们都爱用网络‘秀’。这种秀,还包括秀观点、秀文字、秀美食、秀唱功。”翁诗阳说,当然,还有些想通过“秀”挑战舆论压力的,就有了自残、烧钱、贱女孩……
据统计,目前,被称为第一代“网络原住民”的90后数量约有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1%左右。浙江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90后的价值观及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理念和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命运和走向。
90后与互联网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在互联网的浸润下,90后接受的事物更为广阔,接受的价值观更为多元。而这种多元又通过互联网得以反馈,让90后与互联网,呈现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微妙关系。
实现了623个微心愿、一对一援助了152人、完成青春支教课时93节、建成9所梦想书屋、6所电子书屋……在网络助学平台“面对面”网站的首页,两个90后女孩用数字记录下自己所做的“Fast facts(确切的事实)”。
这个成立于2012年5月25日的网络助学平台,由在美国读高中的李苑、金琦联合倡导发起,并以“慈善红娘”的形式,为受助者和求助者之间架起交流、帮扶的平台。“我们不与钱打交道,只提供平台让更多不那么幸运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李苑说。
通过互联网,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公益事业。雅安芦山地震后,90后网民通过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向灾区捐款,成为网络捐赠最踊跃的人群之一。杨建华认为,伴随互联网长大,思维不受束缚,充满创意和灵感,是新一代公益人最大的优势。
然而,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网络上层出不穷带着90后标签的低俗视频、炫富帖上。“除了不挣钱,把父母20岁以后干的事都干得差不多了”“拜金,追求物质享受”“道德底线越来越低”……在一个名为“你如何看待90后”的网络调查中,逾半数网友对90后给出了“网络毒药”的负面评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武伯欣在研究中发现,涉嫌互联网犯罪的高发年龄段在18~25岁。“对于90后,从小到大都住在小区高楼里,线下与同龄人的沟通相对匮乏。”武伯欣说,网络在成为有些人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个别人通过某些非法手段获得心理满足的一种途径。
“被误毒”还是“被误读”?
对于“网络毒药”的说法,不止一位90后站出来喊冤:与其说90后是网络毒药,不如说是网络把90后的青少年给毒害了。
在看过一系列90门事件后,90后的苏诗敏说,那些传播者是否反省过,这不是一个玩笑或是搏版面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的隐私或尊严的问题。“他们是否应该站在90后孩子的立场去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社会应该给我们灭火器,而不是助燃器。”
一份“90后网络媒体形象”的调查显示,社会过于关注和暴露与90后负面的新闻事件,把90后过多地置于暴力犯罪、性开放等情境中,使个体的行为被放大。而在角度中立和负面的报道中,90后话语权缺席现象相当严重。研究者杨莉明认为,要消除代沟和误解,双方都必然要实现认知均衡,90后也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个媒体来传达自己的声音。
CMI校园营销研究院院长沈虹认为,90后群体的崛起,绝不是简单的又一代人的成长,而是真正互联网一代的全面接管。正如网友在《数字化成长3.0》的书评中所说:你会发觉,他们远远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身上的很多特质代表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