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已经被彻底改变。”手机网民对移动应用的依赖度逐渐加强。外出吃饭,刷一下餐厅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优惠券;新交规执行后,开车用手机可以随时查违章……
逾百万的移动应用已覆盖了衣食住行、社交、视频、移动办公、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为用户提供了极大便利。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手机应用APP总使用频率增长16倍,总使用时长增长12倍。
2
全面渗透——
助力传统行业升级换代
“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他们就是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这句话或许有点耸人听闻,但银行的焦虑,推动着替代信用卡的“手机钱包”的发展。
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一起宣布,双方共同推出一个开放的平台,银行、商户都可以接入这个平台,用户通过移动的“手机钱包”业务,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刷手机支付。
不光在支付领域,移动互联网正史无前例地对餐饮、旅游、教育、医疗和房产等各个领域进行着“大渗透”,淘汰、改造甚至是颠覆正在发生。
在实体店里,一只手拿着心仪的物品,一只手拿着手机,打开扫描软件,对着条形码一扫,利用移动应用比较实体店和网店价格。如此一来,实体零售店变相地成为“网购试衣间”。传统零售渠道自然十分痛恨线上,但又不得不改变策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来迎合这种趋势。
即使在互联网上已经挖掘很充分的餐饮和旅游业,也开始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自我创新,并试图寻找新的商业价值。许多餐饮品牌、航空公司、旅行社都开发了自己的APP以维系用户。
移动互联驱使用户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企业来说,是否拥抱移动互联网,可能将是一张关键“船票”。
业内人士黄胜利认为:“移动互联网并非站到传统行业的对立面,并不是移动互联网要抢传统生意的饭碗,恰恰相反,移动互联网很有可能是改变传统生意的一个契机。”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也持类似观点: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能力在传统产业建立了更加有竞争力的业务。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去提升那些线下的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时候,我们发现潜力非常大。
3
展望未来——
问题与机遇并存
“未来十年所有东西都是移动化的”。智能手机、智能相机、车载设备乃至智能手表等穿戴式移动设备,都已可能成为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带来社交便利,也带来了人际困境。一幅漫画反映了部分生活现实: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吃饭,但几乎所有人都盯着手机。人们和数字世界的人聊得火热,却对身边的人熟视无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指出,人们与数字世界中较远的人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但与现实世界中较近的人却越来越疏远。过分依赖网络关系的结果是,他们未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反而有可能越来越失去现实空间的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
目前,手机应用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通讯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黏度较大、时长较长的视频、商务类应用发展,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各种数据呈现出较大经济效益。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业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行业发展的“数字金矿”。
但一方面,由于移动终端具有更精确的身份标识,因此对信息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针对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传播源开展互联网治理工作,已下架数以万计的恶意APP。移动互联网安全保障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虽然繁荣,但是大部分移动应用商业模式不清晰,即使拥有了大量用户,还只是在“烧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付费意愿较低。84.6%的手机网民在过去半年内没有为任何手机网络产品付过费,且付费服务还大都集中在游戏和小说上,比例分别为63.7%和30.3%。
移动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认为,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还处于用户抢夺阶段,对于付费形式和内容设计较少,难以激发用户付费的积极性。加之市场进入门槛低、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导致用户黏性不高。
未来,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的同时,资本快速涌向移动互联网行业,可能将加速行业竞争,实现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