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十多年前写信,通常还是手写。后来用开了电脑,但写完后要用打印机打出,装入信封贴上邮票,再扔进邮筒,一系列繁复的手续。再早些年,小说写成后要用标准稿纸誊写清楚,厚厚的一叠装订成册,挂号寄给编辑部。常常免不了会有担心,怕邮寄途中稿件丢失,单说那一字一字的誊写,是许多长夜伏案辛苦的劳作,一旦丢失,其后果想想都怕。
现在,这些传统的邮政“业务”基本被互联网取代。除了那些无法用网络“托运”的实物,人们已经习惯在网上联络。多年前收到读者来信,笔写回信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互联网,沟通变得十分便捷。每天写作之余上网收信回信,有事说事,无事问候,一年下来,少说也要回个千八百封信,这在手稿时代是不可想像的。写作也有了变化。稿子不再怕遗失,一个长篇也就是若干文件,存进电脑,还可刻成光盘,携带和保存都很方便。编辑部约稿更无障碍,稿子发出后即时就可得到回音。
当然也有小小的遗憾,就是手稿的失落。现在的作家除了极少的几位还用笔写,大多数已与时俱进的走进电脑。再过些年,手稿也许会成为收藏家收藏并具有升值空间的一种藏品,著名作家谌容数年前专门写过一篇《别了,手稿》,是对笔写时代的一个告别。
随着电脑更大面积的普及,现在的小学教学已引入电脑,许多字识而不会写成为并不罕见的现象。我与一些年轻人交往,往往一个在电脑上可随意打出的字他们用笔却写不出来,这是因为长期使用电脑,手已生疏,仅拼音输入就可帮助大多数人克服识字不全的障碍。这样看来,数年之后,写字(而不是书法)也许如绘画一样成为一门艺术,只有少数人能写出漂亮的汉字。
尽管有种种遗憾,我仍然喜欢互联网带给生活的诸多便利。
中国的互联网迅猛发展大约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上网聊天、查询信息、发电子邮件还属于少数新锐的专利,博客更是一种远离大众的行为方式。然而,现如今,网络博友数以亿计,这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奇观。
许多博友在上学期间最讨厌的一门功课便是“作文”,但同样是这些人却在没有任何“压力”和“现实利益”的情况下成为网络时代最积极的写手。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常常会提出有见解的创意,其中博客的作用不可低估。试想哪所大学能培养出这自觉自愿浩浩荡荡的上千万写手,而怎样的课堂能使如此多的大众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空前提高?
我想冒昧做个断言:时下的博客热、微博热写手可能会比所有大学中文系培养出的作家还多。
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人对互联网发展的某种担心,比如担心某些语言暴力,担心网民的年轻和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偏激。我对此倒是坦然乐观的。互联网给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的机会,我们已看到了那么多通过互联网传递爱心的故事,也看到了那么多网民对贪腐现象的声讨。这被称为草根现象和草根政治。很多时候,草根的声音不一定正确,但草根们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成长。运用民主是一种权利,权利的使用需要学习。
中国正处于人所共识的“社会转型期”,良莠不齐很正常,用不着大惊小怪。我对互联网一如既往地抱以期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网络的发展并参与其中,希望互联网最终成为社会民主进程中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健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