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后生可畏可望啊

阅读 2618  ·  发布日期 2010-11-16 09:20:30  ·  伊索科技
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绝不是第四、第五媒体),是多媒体(尽揽传播技术十八般武艺),是“互媒体”(互动是生命线),是“自媒体”(网民自发自主自觉参与是原动力),是“全媒体”(全民全天候全方位全手段参与和分享是先天优势)。因此,网络媒体生产的新闻作品成为当前八成网民的第二大上网的需求,成为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一大特色产品,成为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新人新军。

  单说刚刚揭晓的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就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落实科学发展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处置新疆“7.5”突发事件和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等重大新闻报道中,都有网络作品的广泛参与、深度挖掘和创新表现。中国日报网英文评论Piercing through Rebiya’s veil(揭开热比娅的面纱)批驳无理指责,阐释民族政策,维护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效果好。中国军网专题《国庆大阅兵》,运用多媒体技术恢宏展现国庆阅兵盛况,实时、全景、生动,互动性强。新华网访谈《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达成国家领导人与普通网民的直接对话,以大制作大手笔打造民意直通车,得到网民踊跃参与和欢迎。大众网《亿万网民共同记录“中国一日”》作品征集专题页面,让网民在9月19日这天就国泰民安、国计民生所作的原生态记录,从时尚个性的动漫盒子里伴随音乐飞出,设计精妙,赏心悦目。奥一网的《网络问政平台》专栏,打通了网民与地方党政领导交流、参与社会管理事务的数字平台,积数年之功创造了网络参政问政的“广东经验”和“广东样本”。这些获得一等奖的网络新闻作品都为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实现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取得了成果,做出了贡献。

  从2006年首次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序列至今,网络新闻作品已经历练五载。笔者曾参加过三次复评、一次定评,见证了网络新闻作品从边缘到主流、从弱项到大项的发展壮大。笔者提出增加评选项目等建议,主办方从善如流,从2008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开始,在网络新闻评论、新闻专题、名专栏的基础上增添了新闻访谈、摄影、漫画、网页等项目。毕竟初始,网络新闻作品大项尚不大,强项且待强。形式上它已经跻身大项之列,与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作品等平起平坐,但数量规模仍无法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

  本届获奖作品共计277件,其中网络作品共26件,约占十分之一,各类网络作品的一等奖数量也大致占相关类别一等奖的十分之一。报刊通讯社作品分别是广播作品、电视作品的两倍,而广播作品、电视作品也分别是网络作品的两倍。可见,按照现行评奖规则,网络作品虽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大项,但还是一个资历浅浅的新来者,只分得半份“果果”。

  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的强项,由于其多媒体、海量、互动等优势,令传统媒体无以比肩。这个强项,实至却未名归,在评选大盘子里所得份额甚少。广播、电视作品专题各获奖13件,而网络仅有6件。网络作品无国界、落地好等优势,令其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7.5”事件等国际舆论传播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抗衡了西方媒体话语强权。但是在新设的国际传播奖中,网络作品仅得3件三等奖。另外,一些具备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商业网站的新闻加工整合水平近年来大大提高,推出了不少正面积极、质量上乘、影响良好的新闻专题等作品,应当适时纳入评选范围,提高评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网络作品定评评委中缺乏网络新闻专家,相对影响了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网络作品本身也是需要练足内功的,提高质量。互动本是网络媒体的特色基因,如果充分运用、突出体现,必定大大提升新闻作品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目前不少作品尚未注重和启动互动的“秘笈”,失之平面、单调,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