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在东莞闭幕。此次年会以“文化强国图书馆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分为工作会议、学术会议、展览会三大板块,展示了我国图书馆现状及未来发展,参会人数近3000人。
与此同时,许多网友迫不及待地在网络上晒参展的收获、晒阅读的喜悦,同时,也表达对现代阅读的思考。可以说,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已经闭幕,而对现代阅读这一话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网友笃行江南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生命中的重要内容,是不可以被替代的。”网友深圳向辉也发表微博:“阅读沉淀人的心境,永远不能遗忘了阅读和书写”。表达类似意思的帖子不少,从中至少可以看出:许多人都认同阅读的重要性,也有自发阅读的意识。但是,阅读从意识走入了现实吗?
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项调查得出如下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4.35本,这个数字在2010年是4.25本,2009年是3.88本,2008年是4.75本。而2011年韩国人均读书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人64本。研究者称,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中国人的读书量确实偏低。
有人肯定会说,这是互联网冲击的后果,4.35本指的是传统纸质图书,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背景中,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读电子书。在这次图书馆年会的现场,一些电子阅览展馆的红火,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外的互联网水平并不比我们低,为何其传统图书的阅读量仍会远高于我们?更何况,调查指出,75.3%的18—70岁国民仍然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可见互联网的因素影响有限,大多数人知道读书的重要意义、也想读书,但难以付诸实践是事实。
除了国人读书量偏低之外,传统阅读与网络化阅读也是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网友“神秀大师兄”发表观点:“支持读书。读书,读纸质书,读书时的感觉和思考时间,是网络书无法比拟的。”而网友“普罗旺斯里浮华的沧桑”的论述更加完整一些:“当你手捧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大脑跟随着视觉所看的文字而产生很多想象的空间,这是解读与创造的过程,而如今网络的视听技术直视的就是画面,完全跨越了让思维去想象的一个阶段,读书不能被快捷化的现代方式而替代。”
与网友的观点类似,这次年会闭幕式上的嘉宾,作家王蒙做了题为《现代性文化与阅读》的演讲,表示现代传播手段的发达,让一些人靠传播成了明星,但是创造性成果非常有限。“读书是不能被替代的,正是最普通的书,表达了思想的魅力,思想的安宁,思想的专注。”他的这句话收获了众多的认同,许多网友在新闻后的跟帖,重复了王蒙的这句话。可见,从文化精英到普通市民,在网络化时代,纸质阅读的不可或缺性,依然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第三个有关阅读的讨论是关于书籍内容的。网友warauyo称:“看看现在的各大网站的读书专栏吧,最醒目的不是穿越就是仙侠,再不就是幻想中的爱情,这样的书受欢迎表明什么。”如果说纸质图书与电子书两种阅读形式之间尚可以共存,那么,阅读内容中的糟粕与精华则需要二选一。在信息充斥、读物海量的现代,需要重新审视“开卷有益”这个词语。基于丰富个人思想、提高文化品位的阅读,既要尽量采用传统的阅读方式,更要选择那些经典的文化精华。网友陈向宏称:“书页让人孤独、干净。”那些喧嚣、艳丽的文化快餐能让人孤独和干净吗?
作为一个国家级盛会,2012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是第一次采用申办制来组织营运的图书馆年会。东莞也成为第一个成功申办中国图书馆年会的城市。在回顾东莞城市文化事业的建设,为业内搭建交流平台的同时,这届图书馆年会也引发了民间阅读大讨论的热潮,这是本届图书馆年会一大成功之处,无疑也为图书馆年会开了个好头,因为,通过年会激发出民间阅读、学习的热潮才是年会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