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较以前更加明显。网络以最敏锐的姿态介入公共事件,并形成汹涌的“民意大潮”,一系列基于网络形成的舆情事件,既让人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燃点低、噪音大、切换快、可信度差等“游击战”特点。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度解析,是网络对事件关注的重大缺陷,也是网民焦虑情绪的肤浅表达。随着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长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态势值得密切关注。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如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环境保护、公权腐败等,群众反映强烈,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难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公众事件处理不当,不断冲击社会信任,引起了群众对政府的严重不满,由点及面,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普遍下降。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民众对于腐败、贫富差距、民生问题等极其重视而且非常敏感,泄愤的群体心理经常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快意“群哄”,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演化为强力的网络舆情。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而我国的网络承载着过多的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功能,呈现出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等非理性特点。就近期网络舆论体现的特点来看,网络舆论“游而不击”,如猴子掰包谷,关注的问题不少,解决的问题不多,老是抓不住问题的根本,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深度挖掘。长此以往,不仅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倾向,还对民众的思想认识造成强烈冲击和错误引导,导致社会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怠速”运转。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旦有突发事件引发公众关切,瞬间就会形成舆论漩涡。网络在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的同时,还给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环境带来深刻变化。因此,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将群众情绪导入健康理性的轨道,化“游击队”为“啦啦队”,不仅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的迫切必要,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