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还是腾讯的马化腾,都与周鸿祎有过轰动一时的恶战。而百度的李彦宏,更与他屡次交锋。二人近期在搜索引擎上引发的“八二八夜战”,再次让周鸿祎与他的360搜索名声大噪。
有人说,周鸿祎精于公关,才使得每一次争战都将他的团队送上更高的台阶。但对此,周鸿祎本人却嗤之以鼻。他认为在产品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以及对同行既有路线的颠覆,才是自己敢于挑战的资本。而一路走来的大小“战役”,也恰好是他IT人生的坚实足迹。
首战:成就“恶名”
也许连周鸿祎自己也没有想到,让他一举成名的首场战役,也为他带来了“流氓软件之父”的恶名
1998年以前,中国互联网进入第一次快速发展期。初代网民上网冲浪的需求异常强烈,但迟缓的网速和复杂的英文网址,大大影响了网民的用户体验。而当时正在北大方正打工的周鸿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需求。抱着实现“让中国人用母语上网”的梦想,1998年10月周鸿祎毅然离开了北大方正,自己着手创办3721网站,并在同年推出了3721“网络实名”的前身——中文网址,在英文域名的体系下,构建一套中文寻址系统,以专为中国人上网服务。
由于定位准确,加上强悍的市场合作与推广手段,网络实名所向披靡,并以插件形式快速安装到千万用户的电脑中。两年后,3721大获成功,中文上网插件一度覆盖90%以上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使用量超过8000万人次。2001年,3721率先在互联网行业宣布盈利。到2002年,3721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亿元,毛利6000万元,成为当时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新贵。
周鸿祎手里的这棵“摇钱树”很快引起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注意。负责管理维护中国互联网地址系统的CNNIC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经常发布互联网权威统计信息,并开始推广其主导的中文域名,但与已经根深蒂固的3721相比,想要迎头赶上并非易事,于是想要收编3721。
彼时的周鸿祎亦有投靠之心,但却被对方的条件吓退了脚步:技术、注册系统、源代码都必须交出,营运费由3721承担,而周鸿祎得到的只是5年的特许经营权,还要分出去很大一部分利润,自己俨然成了CNNIC的总代理。这不是周鸿祎所能接受的结果,于是他开始叫板CNNIC主任毛伟,决心血战到底。
2001年8月,未获3721支持的CNNIC干脆另起炉灶,推出了类似的通用网址标准,企图替代3721的网络实名业务。而程序员出身的周鸿祎,第一个反应只能是要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手段来抵御CNNIC的进攻,他让软件的卸载程序变得十分复杂,以防止CNNIC强行在用户电脑中删除3721。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网民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当时IE浏览器一统天下的日子里,上网时网民总会遇到奇奇怪怪的提示要装某个搜索插件,安装后浏览器就彻底被绑架了。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就被安装了,删不掉也清理不了。这种插件,后来被定性为“流氓软件”,而周鸿祎也因为第一个做这种软件而被称为“流氓软件之父”。对于这个头衔,周鸿祎如今的回应是:“确实给用户造成很不好的印象,干过的事我认账。”敢作敢当的性格或许也是他善战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