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此同时,IETF开发出来的其他更多技术有些已经弃之不用,另外一些处境艰难。其实,任何一种新技术的问世,都会有各种吹捧声以及各种质疑声。有些技术在质疑中被“诅咒”死,另外一些却不断克服困难成功了。概括起来,可以把对新技术的质疑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价格过高、性能差、可靠性差、安全存疑和标准缺失等。如果对新技术的各种质疑属于这类,那么新技术就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这类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克服完善。第二类是谋求产业链控制权、封闭、与摩尔定律节奏不合拍、全产业链同步、复杂性和扩展性等。如果对新技术的质疑属于这类,一般是致命的,除非你处于产业链的垄断地位或者技术实力超群。
进一步分析和总结IP技术成败的特点与规律,可大致细化如下。
第一,本地化技术容易成功。如果一个技术是在某个特定范围内用来优化或增强互联网服务,不需要ISP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就相对容易成功。相反,需要全球ISP相互配合的技术发展得都不理想。分析可见,互联网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已部署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网络,却没有全球权威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构和机制,这直接导致需要协同的全局性新技术几乎都举步维艰。如SCTP、DCCP都要求不仅修改终端和服务器软件,还要防火墙改变配置策略才行,无法“兼容”而死掉了。
第二,“只补不修”的技术容易成功。互联网为各种不同应用提供了最基本的通信服务。试图提取部分应用(流量)的共性需求,加入到支持所有应用的IP层共性技术的做法几乎都失败了。因为这种做法,技术上违反了网络分层的基本原理(共性需求下沉,个性功能上浮),工程上需要对正在运行的现网进行改造。但部分应用确实是有共性需求的,又在网络层无法得到支持,因此直接导致了既符合技术原理,又在工程上方便实施,在网络层上面“只补不修”的技术蓬勃发展。比如,CDN就是在网络层和应用层中间嵌入一个功能和服务范围其实都不“完整”的、连“一层”都算不上的新服务。另外,IPSec技术被应用层安全技术(如HTTPs)替代了,IP组播技术被应用层组播和CDN替代了,IPv6的优势被NAT技术弱化了。
第三,商业性卖点要清晰。互联网提供的是尽力而为的、无安全保障的通信服务,任何试图叠加在其上的更高级的服务,必须能够为ISP带来商业方面的明显的差异化服务和竞争性优势,ISP才有部署的积极性。比如,IP Mobility、IPv6、IP QoS等的艰难都与商业模式不清晰有直接的关系。
第四,遵循摩尔定律“魔咒”。摩尔定律为技术的不断复杂化提供了保证,增加功能的技术受到追捧,节约资源的技术不受关注,可以算是行业“潜规则”。道理也很简单,一是充分利用资源的技术本身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会因为资源价格的快速下降相对越来越高;二是与增加功能的做法相比,节约资源的行为很难有看得见的“业绩”。当然这一条会在摩尔定律再过10年左右接近失效时彻底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