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宽带及互联网视频技术的兴起及应用,自2008年开始,Netflix依托于DVD客户群及OTT技术的成本优势,成功完成面向全线上服务的转型,不仅在2010年Blockbuster宣告破产后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在线DVD租赁商,更在2011年历史性地超过Comcast,成为互联网视频服务行业的头号标杆。Netflix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商业模式上的低成本内容“期货”。在2008到2010年期间,Netflix抢在行业充分认识OTT发行渠道的价值之前,以低价方式获得了大量优质内容,在第一批次的内容“期货”式交易中取得成功。这期间的“低内容成本”优势,支撑了Netflix富有吸引力的产品价格及用户规模的快速发展。
二、依托OTT技术的多终端支持。为确保能快速传播,Netflix实施了“Netflix Everywhere”的终端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开放及良好的集成服务,在分享“宽带技术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分享“强计算终端发展红利”,以“眼花缭乱的合作”实现“病毒式的终端辐射”,使得其发展触角延伸到游戏机、手机、iPad、iPhone等几乎所有具备视频播放功能的终端。
三、良好的产业环境。美国对于视频服务开放的管制政策、严格的内容版权管理以及相当成熟的OTT服务环境,都是Netflix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尤其是北美市场为内容付费的消费习惯、质优价廉的云计算服务(Amazon)与CDN服务(Akamai和Level3)的普遍存在,以及OTT生态链上多个环节的细致分工,使得身处这一良好产业环境的Netflix不必亲自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系统,而以轻量级的IT资产方式高效顺畅运行。
商业模式——互联网视频的“万有引力”
商业模式的回归
城头变换大王旗,互联网视频发展的一个规律就是新生的标杆企业各领“风骚”2-3年。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互联网视频刚刚红火起来的几年前,YouTube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
2008年,流量远小于YouTube、以专业视频为特色的Hulu横空出世,在当年就获得了9000万美元的年收入,实现当期盈利,人称“YouTube杀手“。Hulu模式的本质是媒体集团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尝试,依托互联网提供正版专业视频;商业模式主要是内容免费,依赖广告收入。据统计,2011年Hulu的用户平均每月收看200分钟的视频,其中45次的广告频度远超YouTube。
时光来到2011年,业界目睹了Netflix异军突起和急转直下。2011年7月开始,Netflix启动其第二次转型,核心是持续货币化其基于优质内容的流媒体服务,提升收入。然而事与愿违,仅三个月,其市值就由150亿美元缩水至40亿美元。2011下半年,Netflix陡转直下的股市表现引来了行业对其更全面的关注和分析,Netflix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及中长期发展隐忧也很快暴露:内容成本激增、用户增长趋缓、产品组合和资费调整的进退失据,及在国际市场大幅投入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些都让Netflix未来的命运充满变数。
从以上标杆企业的变化来看,互联网视频服务的内容正从低成本UGC(用户生成内容)回归到高质量的专业视频,商业模式正从免费广告向用户付费的模式回归,而其本质,竟然变得和运营商的付费电视服务(Pay TV)愈发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