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手机推动零售银行复兴

阅读 727  ·  发布日期 2012-06-26 08:16:15  ·  伊索科技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假如贵银行可以重来,就应该是这样”,这是1999年互联网银行Wingspan的营销口号。该银行一年后不复存在。2000年9月,互联网泡沫破灭几个月之后,该银行被美国一家沉闷的传统银行Bank One(现在属于摩根大通银行)吸收。  与互联网能够转变银行的高度期望相反,那段时期登场的其他互联网银行,遭遇了类似的下场。花旗集团启动的在线银行Citi f/i在2000年由母银行收摊。美国网上银行先驱NetBank则孤军奋战到2007年,被监管部门关闭。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首家独立网上银行Egg,曾在1999至2000年震撼市场,在启动后数月之内获得二百余万客户。但不出几年,该银行实际上消失了,其客户先是被卖给了花旗集团、再又售予Barclays银行及约克郡房屋协会。网上银行的大胆尝试,曾令全球各银行中心惶恐不安,却是黯然收场。

  互联网银行的前途曾是显而易见的。相比其他行业,银行业电子化程度最高,且大部分已经数字化。在大多数富国,居民钱包内携带的现款,只占其资产的微小比例、只用于其开销的一小部分。其他资产则在银行的数据中心以磁荷状态、电子脉冲的形式存在。

  再者,使用银行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享受。假如有替代方式能让其免于到营业点排队而获得服务,客户肯定会趋之若鹜吧?无论如何,随着网购成风,大量书店及音像商店已经关门,尽管在店铺里翻阅是很有趣的。去银行则很无趣。足不出户就能使用银行,就更顺理成章了。

  然而,除了极少几个富裕国家之外,在十年里,全球传统银行增加了一至二成。互联网并未取代银行,而只是令银行较为方便而已。传统银行在其服务渠道上添加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甚至视频银行,而同时还扩充了营业网点。

  回顾过去,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若干年,是银行的黄金岁月。其最平庸者亦能通过高风险获得高回报。当收入被债务泡沫大幅推高时,几乎没有银行顾得上降低成本。据Barclays银行投资分析师Simon Samuels的观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的大零售银行每年平均仅降低其相对收入的成本0.3%。他的计算说明,在同期成本平均每年增加8%。只是收入增加略快才使银行免于困境。

  债务泡沫的作用比表面看来要阴险得多:在鼓励全能银行建立其投资部门的过程中,某些零售银行也涉猎了其不甚理解的奇异投资工具(说明平淡无奇的零售银行也能一朝覆亡),使银行忽视了基本业务。然而,基本的零售业务过去是、现在仍是其利润的主要发动机。咨询公司麦肯锡认为,全球银行年收入逾半来自零售,在2010年达到3.4万亿美元(见图)。零售也证明是较长期最为可靠的产生持续利润、高股本回报的引擎。世界最大银行排名(根据股本回报率),与其零售业务收入所占部分密切相关,而不是与花哨的投资业务相关。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www.100ec.cn/detail--604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