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犯罪缠上社交网络

阅读 783  ·  发布日期 2012-06-12 08:26:18  ·  伊索科技
      网络时代互联网犯罪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即与社交网络有关的犯罪。社交网络犯罪并不只局限于与被害人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群中,有些犯罪分子与受害人之间可能从来没有任何联系,但他们会根据受害者上传于社交网络的资料选择下手目标

  网络犯罪花样繁多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英国警方每隔数十分钟就会收到一起与facebook有关的报警。仅在2011年英国便发生了12300起与facebook社交网络有关的犯罪,包括谋杀、强奸、绑架及诈骗等。

  社交网络的大部分案件是“网上流氓”在虚拟社交网络上的骚扰和威胁以及利用受害人相关财产、人身、隐私等资料引发经济、人身名誉等方面的犯罪。一旦将个人资料等提交到社交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就可能遭到犯罪分子的“盯梢”。网络犯罪并不只局限于与被害人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群中,有些犯罪分子与受害人之间可能从来没有任何联系,但他们会根据社交网络提供的资料选择受害人。例如美剧《犯罪心理》中的一集,就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犯罪嫌疑人使用twitter定位功能,选择并尾随周边的受害人,实施侵犯行为。
 甚至还有些低龄儿童、青少年也因对网络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受到网络威胁。虽然facebook、twitter等网站对注册用户的要求是不低于13岁,但很多儿童谎报年龄并擅自注册。社交网络犯罪危害儿童的案件由此比比皆是。例如,日前英国大曼彻斯特一名恋童癖者要求一名13岁男孩上传自己的不雅照片,后被男孩的家长发现并报警。

  还有一些犯罪分子会使用社交网站了解到受害人的居住地、信用卡信息等相关资料,再利用这些信息办理信用卡或以受害人的身份进行其他金融犯罪活动。更有甚者,罪犯会随时监视你的生活,他们通过社交网站知道目标受害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后,趁其不备,将家中财物洗劫一空。而这些都与当代人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图片和自身信息有关。
人肉搜索也可能构成犯罪

  同时,随着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不断上传,很多具有更高道德感和价值观的人往往对一些无法用法律解决、但明显违背社会风序良俗的事件主角进行人肉搜索。人肉搜索的典型推进模式就是锁定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树为网上的一个标靶,然后发动亿万网友,曝光与其相关的信息,姓名、年龄、电话、住址等等,甚至其亲属也不能幸免,更有甚者还发布所谓“网络追杀令”,让网络声讨、道德审判演变成现实的暴力。事实上,这也是网络犯罪的一种。
从起源上看,人肉搜索只是一种人工参与的信息搜索机制,但随着大量网友的自发参与,信息来源越来越多,信息梳理越来越快,从而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网友们便有意识地以人肉搜索为工具求解某一热点事件的背后真相。可以说,人肉搜索是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言论表达。但人肉搜索作为民间自发的调查行为,网友无需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更没有人进行监督,理性就有极大的可能偏离正常轨道。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原本正常的争议和批评就有可能演化为言论暴力和道德审判,造成当事人及其亲属名誉和隐私受损,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这种犯罪行为会直接对受害人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而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对某人的行为有所不满,或者是由于某人之前的某种过错伤害到了其他人的情绪,于是遭到了诸多网友的报复。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这些行为很可能已经触及了法律的边缘。这种行为在美国被称为“网络欺凌行为”,在过去多年时间里,美国的很多州都出台法律,将“网络欺凌行为”定义为犯罪。
社交网络应否被谴责

  社交网络不仅影响到众多网民的生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影响到政治局势的稳定。2011年英国骚乱期间,英国政府考虑授予警方骚乱时关闭社交网站的权力。面对一个社会动乱的局面,任何国家都有权力按照本国的法律启动和关闭社交网络,不过一定要有充分理由证明这么做是出于保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作为互联网新形式的社交网络,不应该强求一出来就完美无缺。如微博、faceBook等只是互联网形态之一,给其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片面夸大它的功与过,都没有必要。社交网络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公共安全的预警平台,对于警方和公共安全部门来说,可以非常便利地从社交网络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提前掌握社会舆情。

  同时,各国政府也针对社交网络犯罪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例如,纽约市警察总局近期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组,专门追踪社交网络上的犯罪。这个特别小组由警察总局的行政长官担任组长,破获了多起社交网络犯罪案件。

  2012年3月,在欧盟总部宣布成立的欧洲打击网络犯罪中心,以保护那些遭受网络犯罪威胁的欧洲公司和民众为责任,并对遭受网络犯罪威胁严重的欧盟国家发出警告,对网络防护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提醒。

  对于广大社交网络用户来说,定期检查安全设置,确保账户信息的安全,是最应当遵循的安全性原则。例如,应该将个人信息仅限于好友能够查看,或者只把某几项公开给陌生人,而且这几项内容不应该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确保所有安全选项都不会泄露重要的个人信息。
    一些用户采取彻底远离社交网站这种最简单安全的措施,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社交网站确实提供了很多传统互联网无法提供的功能和优势,而且社交网络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朋友和家人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新方式,甚至商业伙伴也在通过这种方式相互联系。因此,如果能够遵循以上原则,就可以将使用社交网络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