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如明:经营好多元异构网络
电信运营商如何引入互联网基因?国家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如明教授告诉记者,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导致多元异构网络系统融合成为必然,运营商应认真应对,通过多网络的融合来支持全业务的发展。
陈如明表示,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公众网,其最大的优势是彻底开放,自由平等地进行创新,创新力量是无穷的,“Web的演进、P2P的演进、微博、社区等,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力量。电信运营商与其最大的差异也在于此。”因此,他认为,电信运营商网络的开放应该学习互联网,从制度开放向彻底开放过渡。
陈如明认为,创新的一大要义是融合,例如NGN强调的就是融合,互联网是不管融合的,只管创新,因此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安全性和管理不智能等问题,这些恰恰是通信网的优势所在。移动互联网也存在这个问题。移动互联网的监管是一个问题,全球,尤其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监管非常乏力,创新的速度远远快于监管的速度。但“无论是移动网、移动网、下一代网,任何网络都会在一个状态下进行重叠演进,”运营商必须看到这个问题,处理好对多元异构网络系统融合的必然性和限制性,充分利用各种异构网络的优势互补,将他们充分融合,这样,才能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充分满足用户多元网络。
另外,陈如明也强调,端到端的用户体验对于运营商十分关键。在全业务运营的环境下,因为是彻底开放的网络,运营商在向互联网转移时,端对端的用户体验十分重要。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衡量准则和体验要求,移动互联网会使运营商改变以运营商为中心的产业链理念,转移为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这是运营商的真实角色,打造合理的共赢产业链。
“向互联网转型,必将导致全业务网络的优化将成为难题,”陈如明补充道,“其中包括室内网络的优化、包括资源的提供和系统架构、本地网、局域网和各企业网等短距离无线宽带的支持,以及光纤连接的配合等。”他告诉记者,这些网络的优化,都应以用户的应用服务为中心。(谢丽容)
野村综研主任咨询顾问陶旭骏:进入互联网不是成为“互联网企业”
野村综研主任咨询顾问陶旭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会为运营商形成下一个增长空间,“但是运营商直接介入和获益,仍存在未知数。”他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仍是运营商现有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才结构都不能适应互联网企业的要求。资本市场、管理层和整个公司都不可能容忍毫无成功把握、高风险高回报的互联网项目上马。同时,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收入模式是后向收费,消费者免费。要求运营商直接进入互联网广告和媒体业务,和互联网行业的老手争夺,不太现实。
“互联网企业非常反对运营商直接介入,而希望运营商能够携手,并提供完善的基础能力。这一点上,互联网公司对运营商可以说是既爱又怕。”陶旭骏补充说。
在陶旭骏看来,中国运营商现阶段基本上很难直接成为一个互联网企业,但运营商不同程度地,在基础业务的发展方面,仍将受益于这波浪潮。而运营商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也将推动这个浪潮前行更远。
首先是物联网的发展,对机器用户数量的快速扩展和由此带来的收入有极大的促进。但是这种用户数量的增长,伴随的ARPU会非常低,大多数的物联网应用也具有低流量、间歇性流量集中的特性,对运营商资源占用不小,收益会有多大却难以估计。另外有很多RFID应用中,对无线网络没有需要,借助专线甚至互联网接入,就能够完成。这些应用的发展,实际上进一步加快了管道化运营商的进程。
其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热,特别是iPhone和iPad,能够更好地获得用户体验。这一点对于运营商推广3G意义重大。
再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业的爆发以及政府不断推动智慧城市应用,这些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会推动运营商不断投入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带宽、降低流量成本会是未来的主旋律。随着云计算概念、无处不在的网络的概念的酝酿,流量、计算和存储将成为运营商未来的基础业务。个人移动化终端的轻薄化、互联网化,将存储和部分计算云端化,将催化出巨大的运营商业务空间。
因此,陶旭骏表示,运营商已经开始意识到并着手投入互联网大潮之中。而其中明确的自身定位,将有利于全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本公司的未来增长,也能够造福广大用户,提升中国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