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开放平台”之声不绝于耳。无论是微博、SNS,还是游戏、搜索引擎,各家都在谈开放,谈第三方接入。
不过,在这曲开放平台大合唱之中,也时不时地冒出一些不和谐音。例如,有的微博搞开放平台了,但第三方却不能开发在其他微博平台同步发微博的功能;有的搜索引擎也开放了,但搜索结果中,排在前几位的总是它自己投资或有关联的那几个。
现在,有个第三方的应用,正可能检验一下,各家开放平台最基本的开放程度和力度。这就是这两周以来,在推特等社区上极为火爆的“ifttt”网站。
Ifttt是一个缩写,全称为 If this then that。这个网站可以靠着简单的逻辑链,把各家平台的开放服务串联起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在网站上通过任务向导,可以生成这样一个任务:假如在分类信息网站Craiglist上刊登的那条出售洗衣机的帖子被人回复了,那么就能在聊天软件Gtalk上收到一条消息,内容为“可能有新买家”。
所谓开放,就应该像上述服务那样,可以允许第三方网站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自由地访问、添加各种内容到平台上,而且对这些服务一视同仁。
通过Ifttt网站上提供的33项服务,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平台真正开放了,其中有Google、Facebook,还有一些独立网站如Evernote等。
Ifttt这种应用在移动互联的趋势下是一种必然,当国内出现类似Ifttt的串联服务时,能够得到哪些互联网企业的支持,就将成为判断这些公司是否开放的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