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大浪淘沙始见金?

阅读 1160  ·  发布日期 2011-06-30 08:41:42  ·  解放日报
●互联网对于无数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残酷的大浪淘沙,也是场艰苦卓绝的试炼,真正能够活下来并成长起来的企业都是对互联网运营有着独特能力的企业。

●资本从来就是把 “双刃剑”:它可以让更好的商业模式、更多的用户需求被挖掘出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成长,让互联网的整体价值被进一步激活、放大;也可能过快、过激地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让很多本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最起码的商业理性遭受挑战。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宾:卢向华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解放观点:上月,华尔街迎来史上最密集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潮。一时间,似乎只要是与 “中国互联网”沾亲带故的公司都成了资本眼中的 “香饽饽”。然而,才短短一月不到,在部分中国互联网概念股爆发诚信危机、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双重打压下,华尔街上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如今正经受着 “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发出警告,“第二波互联网泡沫来了!”您怎么看?

卢向华:现在的情况似乎与1999年至2000年间的某些现象有点相似。比如,互联网广告铺天盖地;在欧美、亚洲等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互联网相关的企业集中上市、声势浩大。但我个人认为,这波类似的“泡沫”现象与上世纪末那波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在于,如果说,在上一波时,人们对互联网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盲目的预期和想象,那么,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真正价值的认识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

解放观点:您作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卢向华:2009年、2010年前后,中国市场上似乎又迎来了继上世纪末之后新一波互联网发展高潮,并引发了诸多风投的关注。此间不容忽视的一个标志性现象,就是很多传统企业进入了互联网行业。比如,中粮集团推出了自己的食品购买网站“我买网”。又如,富士康旗下的飞虎乐购商城正式上线,主营3C产品。这类现象很好地表明,以往主要受到少数“新人”(主要是年轻人、新潮人)追捧的互联网的价值,已经开始慢慢地被更多持有固有观念的“老人”(尤其是来自传统企业的经营者们)认识、接受。

随着互联网受到传统“大鳄”们的肯定,资本市场、风投业“闻风而动”“乘胜追击”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也跟当下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背景相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热钱闲钱无处可去。一旦出现了像互联网这样看上去“高精尖”又“前途光明”的好题材,自然会受到资本的力捧。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市场上充斥着“互联网企业的好时候来了”的声音了。

解放观点:对互联网更进一步的认识,就一定有助于控制 “泡沫”的规模?

卢向华:也不尽然,但至少起点不一样了。比如说,当我们今天再去讨论 “泡沫破了”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时,恐怕就不会局限于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时对商业模式的批判与否定了。如果说第一波互联网企业是因为商业模式与环境不成熟而得不到市场认可的话,那么这一波 “泡沫”很可能存在于互联网企业运营及其商业模式背后的手段与方法。当然,大家现在对于泡沫破灭的定义似乎也是各有看法。

在我看来,现阶段至少从网站商业模式吸引到的用户数量来说,没有泡沫。因为互联网很多产品与服务本身还在不断地创新与改进中。我们相信,更多的用户需求将被互联网企业所挖掘,也将有更多的用户被吸引到互联网上来。新一波互联网企业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并不存在“泡沫”。

那么对于网站和网站的运营者们来讲,他们可能已经在考虑,一旦这些热钱撤走了以后,网站怎么办、当前的运营手段是否还能继续。如果说,这就是所谓泡沫的话,那么泡沫是有的,毕竟当前很多网站的运营方法都是建立在烧钱的基础上的。不过只要这个热钱一时还找不到更好的去处,泡沫破灭就不会那么快地来临。除非这些热钱能够迅速找到比互联网更有价值的产业机会。

当然,资本从来就是把 “双刃剑”:它可以让更好的商业模式、更多的用户需求被挖掘出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成长,让互联网的整体价值被进一步激活、放大;也可能过快、过激地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让很多本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最起码的商业理性遭受挑战。以至于会出现很多让人看不懂的现象。如今各大团购网之间的那种白热化的竞争、有些团购网站 “空中楼阁式”而非 “深耕细作式”的操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解放观点:您说的资本的双刃剑效应是个老问题了。这早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中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如今这新一批的互联网弄潮儿们就这么不长记性?这背后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新情况么?

卢向华:我曾与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聊天,发现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现在似乎已经“停不下来”了。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如果你慢了,而别人还在以那么快的速度发展,那你只会死得更快。如果在别人快的时候,你也快,那么你至少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还不创业,等到下一次互联网被如此看好,可能需要十年”!对于很多处于创业期的互联网企业来讲,这种观点非常典型。

解放观点:这听起来似乎有点 “野蛮生长”或者说 “抢地盘”的意味。

卢向华:这大概就是如今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现状。客观上来说,也的确是 “只有先活下来,才能去谈发展”。只有参与其中了,你才能对互联网有更进一步的体会。

相比传统的创业路径,互联网创业有着典型的门槛低、竞争透明、变化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入门容易”、要持续发展壮大却困难重重。从提炼用户需求、把需求变为产品、琢磨如何提高产品使用黏性,到学会如何与资本打交道、对抗来自外部的金融风险,再到把整个经营资源系统盘活、在整个互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考验。

互联网对于无数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残酷的大浪淘沙,也是场艰苦卓绝的试炼,真正能够活下来并成长起来的企业都是对互联网运营有着独特能力的企业。可以预见的是,等到这波投资热潮过后,中国应该至少会有一批伟大的公司出现。就像当年的新浪、腾讯那样。活下来,然后成长、壮大。